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每天经过的拐角,有位收废品老头,他总坐在那张破沙发上,看着人来人往。
 
几年间,老头越来越老,我发际线也越来越后,似水流年,这条路上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波澜不惊。
 
一个很普通的下午,我路过时见他坐那笑,那笑容似曾相似,对啊!同样笑容在一些古镇,少数民族地区老人脸上也看过,那些老人也是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坐在门前发呆晒太阳。
 
我想,为啥我们到那些偏乡古镇的,见到晒太阳的老人就一阵感动拿起相机先拍为敬,在城市里见到老人就没这种感觉。
 
“旅行就是从自己已经厌倦习惯的地方,到另一个当地人也已经习惯的地方”,是否我们太熟悉身边的一切而忽略了其实身边也很多有趣的事,如果今天我是一位少数民族同胞,来到汉族的大城市,见到一个很普通,在晒太阳的汉族老人,是不是同样也会有新鲜感?
 
又或者,跟城里人到乡村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乡下人到城市里对任何事同样会感到新鲜;再或者,你今天是一个降临地球的外星人,是不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十一假期,如果你没出去人挤人,可以试试换个角度看自己熟悉的地方,来一次小旅行。
 
因为我住在上海胶州路上多年,经常试着用各种角度观察这条路,以下例子都以胶州路举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 每天拍一张路上照片
 
每天走在路上,也许偶尔会碰巧抓住某个令人感动的瞬间,但就如略影浮光,转瞬就忘;如果换个方向来想,为什么不来一次”超长曝光”!
 
几年前我曾经有个在街上同个角度拍一年”延时照片”的计划,天天拍,拍满365张,尽管最后烂尾,因为中间缺太多,却也至少一个月留下一张,多年以后来看,看看这条街道的变化,与现在有什么不同,每个月有什么不同,照片里的人在干嘛!都让我重新审视这个熟悉的地方,看着照片,却又有些陌生感。
 
北京西路胶州路口的这块空地,这些年至少被换上过海宝、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四个全面……现在是核心价值观……
 
2 走入你隔壁小区
 
虽然是隔壁小区,但可能你一年都不会走进去一次,试着走进去,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也许是另一种审美,另一种生活实况及想法,另一种视角的人群,他们都是你的邻居,而你却对他们竟然一无所知,认识你的城市,就從认识你身边那些未知的人群开始。
 
如果可以,试着从另一个小区的视角来看你住的地方;比如你住在高楼,天天望着楼下那片小区,那你走进那片小区仰望你自己的窗户,也许是种去”自我中心化”的好方式,”原来他們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喜怒哀乐的个体”。
 
3 换一个时段看看同样的街
 
不同时段,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光影,都有不同的风景,甚至会有不同的人群。
 
做为自由职业者,过去经常都睡到中午11点,起床后去吃饭完就往咖啡店去,这间店我天天都会去,最近坐息开始正常了,九点就在咖啡馆,抬头往窗外一看,奇怪?怎么今天路上人比往常多那么多,而且是来一波,间歇会,又来一波,一波接着一波的人,挺异常;我越来越好奇,前面是不是在办什么活动,好奇如我跟着人潮走,百来米后,原来他们都是走进办公楼里……看来我与社会脱节太久了。
 
4 让视觉休息,用听觉感受
 
选一个你最熟悉的街角或着街边小公园,闭上眼睛聆听各种声音,让原本不去在乎的”背景音”成为世界的全部,忽然之间,糊在一起的MP3音效就成了层次分明的Hi-Fi音效。
 
那是个比视觉构成的世界更立体的环境,远处广场舞闷闷的音乐声,有慢跑者规律的跑步声由远而近,街边小店老板正在看电视,夜里桂花香中伴随楼上不知几楼传来小朋友弹钢琴,练得不怎么样的练习曲……这是个只存在声音的世界。
 
5 追踪一只街猫
 
远远的跟在牠后面,看看牠到底想走到那里去,跟其他的猫有什么互动,你如果用猫狗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你的这些”邻居”们,各各都有一条不为人知的隐密路线。
 
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住得够久,你甚至可以默默在旁观察一个猫族群是如何诞生或消失;很久以前我天天路过的一个弄堂,本来只有一只猫,两年时间,牠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不知是不是家族乱伦),弄堂里最多时有六只猫;后来一次外墙更新,猫全部不见了,就这么好多年都不见猫;直到前不久,我又发现了有猫出没,一看,原来是第三代里面的其中一只,那种感觉,就如同好久不见的朋友一样让人开心,而且牠又带了两只小猫。
 
6 多坐三站公交
 
也许你每天只走了这段路的其中一段,日复一日,而很少看到这段路剩下的样子,可以试着”延伸”你的日常风景,就当作散步,步行是认识一座城市的最佳速度。
 
导演侯孝贤曾经说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喜欢坐的一件事就是”搭公交”,坐上公交就打定主意要坐到底站「去看看那里长什么样子」。电影《风柜来的人》开场画面,公交底站的撞球间,就是他去澎湖搭公交,一路海风徐徐后意外找到的场景。
 
又比如,如果你坐上海地铁二号线够长够久,你也许会发现个很有趣的生态,每早上往东开,南京西路站下了一批提名牌包光鲜亮丽穿高跟鞋的,到陆家嘴,又下了一批拿公文包职业装平底鞋的,车上就剩一堆背双肩包穿步鞋的;黄昏往西边开,陆家嘴上了一批人,嘴角抽动”好臭”,到了南京西路又上一批人,露出嫌恶的表情”好土”……然后大家一起乘地铁回家。
 
即使是同一条路,他的前中后段的场景都可能不同,许久不走,突然又见到好多新的店冒出来,也许你习惯走最短的直线距离回家,下次你可以试试走几条不常走的弯路,看看邻街的风景,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穿过弄堂迷宫,你会发现一些小秘境。
 
7 多跟各种小店老板、居民聊天
 
也许你与他们的互动仅止于问好或交易,但对这些天天坐在那看着人来人往的店主来说,他们对这条街的丰富认识,对各种八卦的掌握,可能超出你的想象,从这些小事背后,都能找出很多历史及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为什么”这条街导致了现在这样。
 
比如胶州路新闸路一带某小店老板,就颇以住此地自豪,他說”往南,静安寺太闹;往北,长寿路太乱,还是这一带安静”,因为这个线索,我开始对这条我天天走的路产生好奇,我发现上海过了余姚路以北,就很少有新式里弄,再探索下去,原来当年那里已经是靠近苏州河边的”下只角”,但也这个缘故,后来该地改建的特别快,高层住宅密度特别高;至于老板说的”乱”大慨就是以前长寿路莺莺燕燕给人留下的印象,为啥该地当年会如此繁荣娼盛,探究其原因,大慨也是地处静安普陀交界处,三不管地带。
 
8 保持对每一个日常场景的好奇心
 
你随意观察路上的事,一定会发现很多好玩的事,但如果欠缺了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就很难提出更深入的解读,仅仅就会停留在”好玩”的层次。
 
比如胶州路新闸路口有一”上海假肢厂”,初来乍到者都会觉得突兀,为啥在这精华地段还有这么一个厂子在;如果你用这个好奇点作线索,你会挖出许多事。
 
原来上海假肢厂原址是万国殡仪馆,近代史上许多名人,如鲁迅、阮玲玉等人都是在此办身后事,如果你再探究下去为啥万国殡仪馆在此?又会知道现在静安公园以前是万国公墓……
 
作家那多在一本小说里,写到胶州路上有一间酒店,前身是殡仪馆....自然就是五星级的设计酒店雅悦酒店。如果你更好奇,为啥在殡仪馆存在的同期,胶州路上冒出了一堆新式里弄,而胶州路竟然也是因万国殡仪馆才发展起来;而且还很多名人住这带,为什么他们不忌讳这些事?这又是個能做个上海近代文化史的论文题目了。
 
当然这已经是一种人类学技巧,观察、搜集资料和访谈交互并行,具备一定的地方性知识才能不断延伸扩充;现在很多city walk的导览,最欠缺的也是”扩充”这一块,仅仅只停在”单一”介绍的层面,没有与”当下”连结在一起,没去揭露这些物件背后所隐含的时代背景或社会意义,导致听起来也是干巴巴。
 
总之,街上观察其实也没太多目的性,一切以”有趣”为最高目标,包括路牌、包括海报,包括招牌上的字型都能细细观察,用旅人的好奇心态,重新审视已经习惯的这一切。
 
毕竟日复一日,看东西的角度真的会僵化,我们都需要一种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居住环境。
话题:



0

推荐

廖信忠

廖信忠

83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穷游锦囊作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