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2009年底,风流倜傥的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在一次活动当中说「台湾很多年轻人以开咖啡店为满足」,也引爆了"台湾年轻人应该有什麼志向"的讨论;有些人认为郭董有钱人的思维就是不一样不知民间疾苦,也有人为台湾年轻人毫无上进心忧心匆匆,还有一些开咖啡店的年轻人加入战局说开咖啡店也是一种事业不是玩玩

 

我不太能认同郭董说的这些,但我能理解为什麼他会这麼说,现在台湾5.60岁一代的人眼里,台湾的年轻人就是毫无上进心,他们喜欢说以前自己创业时多苦多苦,认为现在没办法像他们以前创业时一样刻苦耐劳,闯出自己的"事业",而这事业通常是指开公司办实业之类的事;在他们眼里,开咖啡店,开网店那只能算"兴趣",算不上创业

 

可是一个事业如果要成功,不管大或小,都要全心投入才有机会成功,不管是富士康或开咖啡店都一样。

 

我想,以郭董的思维,就算搞咖啡,也应该是想先做专业的咖啡豆种植代工,赚到第一桶金后,再并购其他农场以便供应低价咖啡豆抢攻全球咖啡店市场,然后垂直整合,从Espresso机到餐巾纸厂通通买下,供应星巴克等品牌的订单,最后不断扩厂扩园,完成他全球分工的咖啡代工版图,最终也成立自己的咖啡品牌打败星巴克,成为一代咖啡霸主。

 

当然这只是笑话!只不过当这些辈份的人谈起台湾的下一代时,总是忧心匆匆,觉得台湾现在年轻人目光都很浅短,只关注眼前的事,担心台湾交给我们这一代人就完蛋了,当然啦!每个时代会有每个时代不同的机遇,不同时代年轻人能够抓住的创业方向也不同,也许过去是制造业,外贸业,到现在这些传统产业门槛都很高了,年轻人也只能顺应台湾转型的潮流抓住比较属服务性行业或餐饮业的项目,毕竟这门槛比较低,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有钱老爸或干爹。

 

如果有一天,郭台铭的宝贝小女儿长大了,发嗲说「爹地,我想要开咖啡店」我想,他肯定也马上砸个十亿元替她女儿来打造一间贵妇咖啡沙龙。

 

在台湾,讨论年轻人未来这个议题的时候,通常伴随着都会讨论台湾年轻人与大陆年轻人的差异,这些年在台湾常常听到一种论调,认为台湾年轻人各各都安於现状,不肯拓展自己的境界,目标志向不大,话锋一转,大陆年轻人个个都志向抱负远大,对自己未来都很有规划,很清楚知道自己未来要干嘛想成为什麼样的人。我并不清楚这些两岸的"年轻人"是怎麼取样出来的,就我个人认为,这种结论其实只代表了某个侧面,所谓"目光浅短"在目前的台湾社会氛围下,也不一定是缺点;而所谓"志向远大",当然不是坏事,端看能不能每一步都做得好。

 

这种比较以及焦虑大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两岸学术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教授及大学生组团到大陆参观后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加。许多老师和同学到了大陆的大学参访后,总是会感叹大陆学生的认真程度;那时开始,常常听到这种传闻:某某同学本科加研究生六年除了回家从没有出过校门、宿舍媳灯后,校园里每盏灯下都捧着书的同学、每天清晨,都是被楼下同学大声英语朗读声吵醒的....当年听到的这类激动人心的事蹟还真不少,而最常听说的也就是图书馆里永远都是人,清晨就开始排队,从早读书读到晚这些事。每当老师在台上讲这些经历时,脸上总是一幅恨其不争的表情,恨呀!为什麼台湾的学生就做不到那麼认真呢?人家大陆学生都在花时间读书,台湾学生却天天玩魔兽,这样下去,以后怎麼跟人家比。

 

这种感慨,最常出现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因为这时候不管是老师或学生都刚从大陆交流回来,体验特别的深刻,每当其他同学听到这样的情况,也都惭愧,暗自发奋绝对不能输给大陆学生,所以,大陆学生也曾经是我们开学后短暂时间努力读书的动力之一。

 

现在开始有大陆学生来到台湾读书,这对台湾的大学生也是种新鲜的体验,比如前阵子有个读大学的小弟弟跑来跟我说一件很神秘的事

 

「我跟你说,现在共产党在台湾的校园里都有党支部了!」

 

「啥?你怎麼知道」我心里一紧

 

「就那些陆生啊!他们说他们一来台湾就要先找到"组织"」看他掩不住兴奋的表情好像发现什麼大事一样。

 

我一听「组织....」呃....我可以理解了,大慨是什麼大陆学生同学会之类的。

 

总之,大陆学生来台读书后擦出的类似火花还真不少。

 

现在台湾的学生普遍有种"喔...原来这就是陆生"、"陆生果然都如传说中的一样"的感叹;在媒体的报导当中,大陆学生都很符合一般台湾人所想像,所期待的那种形象,比如"抢着举手发问"、"读书非常认真"、"台湾学生备感压力"等等。

 

在这种更深入的交流当中,台湾年轻人觉得,惨了,大陆年轻人真的是很优秀。这两年也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在自我反省的文章,那模式其实都很类似:「台湾年轻人都在关心明星,爱情,工作,团购等等等;反观("反观"这个词总在这类文章大量出现)大陆的年轻人,不管对什麼事都有自己的主见,知道自己在干嘛,说什麼话都能引经据典信手捻来....」结论通常是,大陆年轻人的素质已经超过台湾。

 

台湾年轻人现在就是有种很强烈的焦虑感,觉得以后要拿什麼跟大陆年轻人来竞争;前不久一些机构了个调查:并认为大陆年轻人在亚洲各国最有竞争力。综合这些焦虑,再加上这些年台湾经济停滞,大学毕业生起薪反而比过去少,台湾年轻人给未来只评了50分。

 

我以前有段时间也有这种焦虑,只是后来待在大陆时间也长了,觉得其实年轻人在那里都一样,大陆有认真的,台湾一样有认真的,台湾有很混日子的,大陆一样有很混日子的;何况台湾同学们去交流的经常都是重点大学,现在能来台湾读书的也普遍是比较优秀的,至於那些整日躲在宿舍里打赤膊,翘脚一边玩魔兽一边搔内裤猥琐得笑着的那种当然看不到,两边一样有。其实大学生,年轻人,不管在那里也就是彼此彼此。

 

但有一点很重要的,大陆就是人多,相应能抓出来的人才也多;而且,在大陆的生存竞争远远超过台湾,大陆年轻人的企图心远远高过台湾年轻人。

 

如果就以"台湾年轻人没上进心/大陆年轻人有上进心"这个前提来看,我个人认为两岸80后90后的价值观形成与他们所成长的这二十多年来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两岸在70年代末都开始放弃顽固意识型态治国方针,改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制定政策;只是台湾有自由经济的先天优势,比大陆的经济发展早了一步。从这30多年来的经济成长曲线来看,主要快速成长在前20年,所以台湾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上是在富裕自由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这种社会气氛下成长起来的人普遍受过良好教育,敬业乐群,有团队精神,友善热情;但这些年台湾经济发展已经到一个点,不再那麼快了,所以现在年轻人似乎变得习惯於安逸,很保守。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2010年到台湾访问后,说在餐桌上,都是一批七十几岁头发都已经白了的企业家在跟他大谈创新,说台湾这样下去没希望了。马云真是一眼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现在台湾的经济资源绝大部份都被上一波经济高速发展而起家的企业主所把持着,所以,你如果待在台湾,年轻人自己都看得到未来在那里,也就那样了,只能安於现状。就像以前想当公务员人人都会笑你没上进心,现在反而变成热门的职业,家长都鼓励你去考;而开个咖啡馆早餐店,好好经营,说不定还是踏实一点的选择。

 

而相对来说大陆这三十年的发展,前十多年还属於政策辩证阶段,一直到了邓小平南巡经济政策定调后才整个突飞猛进;现在大陆的80.90后是亲眼见证社会各方面遽烈进步的,在这种背景之下,每个人都希望在这变化的大潮之中佔有一席之地,所以经常展现了很强烈的企图心。

 

郭董三年前批评了台湾年轻人只想开咖啡店,今年他又批评了大陆年轻人"陷入迷失,想要一步登天",我想,这种心态跟现在大陆的社会氛围也没什麼不同:很多事不一步步来,只要先求有了,再来求好;许多大陆年轻人在这快速发展的大潮中,野心勃勃,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往上爬,为了往上爬,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有时候难免就给人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不实际不靠谱的感觉。

 

台湾年轻人看到大陆短短近二十年出现了那麼多像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甚至更年轻的企业家怎麼可能不焦虑。当台湾上一代的老企业家在骂年轻人不肯努力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澳洲当台劳赚钱,或着到大陆试试身手闯一闯,因为,想要有更多的发展可能,说俗气一点,想要快速累积第一桶金,只有出走。

 

大陆这一代年轻人在一胎化的政策之下背负了众人关爱的目光成长起来,并寄予无限的期待,進入社會这个大丛林,

就跟公知杀入强国论坛般一样惨烈,虽然拥有无限可能,但也提心吊胆随时面对各种生存竞争,你说,这活着能不累吗?但当他看到台湾这小岛,年轻人开始回到老家开个小店咖啡馆啥的,整个岛上充满了淡淡的小清新悠閒情调,恐怕也会羨慕。

 

比较起来,现在台湾年轻人制定的人生目标经常是中短期的,以三五年为主;而大陆年轻人更喜欢制定十年左右的长远目标。当然不管什麼样的价值观都不能代表所有人,这只是我的一点体会。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年轻人都有难处与挑战,都然也有机遇,也不用妄自菲薄看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其实各自都有干苦。

 

年轻人很少没有不志向远大,二十岁时,总觉得世界都在我手上;但到了三十几岁才无奈沮丧的发现,我们对世界对整个历史来说其实都是只是屁。但不管是台湾年轻人或大陆年轻人,未来的责任迟早会落到我们头上,想要有什麼人生,都是自己现在选择的,不用羨慕,也怨不得谁。

 

 

 

歡迎參觀本人微博 http://weibo.com/twxiaoliao

话题:



0

推荐

廖信忠

廖信忠

83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穷游锦囊作者

文章